本文从几个比较典型的方面来说明NIW申请形势的变化。
1、标准越来越高,不仅体现在数字上,也体现在材料组织上。
申请者A在美国知名单位工作,文章若干,引用好几百,他随便按照一个不知道哪个地方来的模版格式,轻轻松松就过了。其实,他的材料,如果严格审核,很多地方是不符合要求的。但是IO一看,知名单位工作,文章几十篇,引用好几百,这样的肯定符合NIW要求,只是材料没有完全充分展示而已,不用怀疑,直接过。这是以前的情况,偶尔抓几个这样的典型,来杀只鸡吓吓外面的猴子就够了。
现在这样的被当典型抓来发RFE的,已经不是吓外面的猴子了,而是标准在提高,具备这样的条件的申请人越来越多,按照经验来说,你不一定是符合要求的那少数了。
这样的变化一个是体现在数字上,引用数字偏低的人,比如几十次,比如100来次,甚至200来次,或许更高的,运气不好,都会被RFE。
问题出在哪里呢?
申请的人多了,条件一个比一个好,IO的口味也高了,他们要保证一个通过率,那么过去的稳过的条件,随便一弄,也不是那么容易通过了。具体变化体现在材料的要求以及组织。
相对来说,现在躺过的NIW的引用数,在提高。如果你有400次以上,NIW应该来说是躺过。100来次的,甚至更低,请认真对待材料。如果不知道该如何认真对待,接着往下面看。
在材料组织方面,
如果你有,且仅有,引用这个方面的材料。那么无论你几百次,现在的形势是要求你深入讨论你的文章被引用的情况,不是仅仅列个数字,或者放几个引用的例子,一般这样都难逃RFE。深入分析被引用的情况,是深入要求之一,特别是那些相对低引用的申请材料。保守来说,200以下,都算低。
如果你有其他的材料,比如媒体报道,比如专利被应用,比如因业务能力突出获奖,在专业协会担任一定职务,在专业会议担任主席(主持之类),这些都应该很好地包装成你取得成绩被认可,来突出你具备推动本行业发展的能力。
一句话来总结,就是多样化你的证据,来突出你在行业取得的成绩,以及获得的认可。
如果大家都是拼引用,你要学会扬长避短。
2、推荐信是个大问题
一份合格的推荐信固然非常重要,但是如何使用呢?这个问题越来越突出。
你们可以去翻,很多人的材料,还在刻意把推荐信放在申请材料PL的最前面,来强调申请人是多优秀。这个思路在以前是行得通的。后来,IO逐步挑刺推荐信的内容,那个时候开始,推荐信的地位就受到怀疑。再后来,IO直接说推荐信不能说明问题。这就是直接挑战推荐信的地位。
于是很多人就得出一个错误的结论,推荐信可有可无。
推荐信在写好的前提下,肯定是重要的,关键要看你如何去使用。
IO就跟使馆签证官一样,对你们的一些猫腻清楚得很,不追究则罢,认真起来,你们的猫腻他们一清二楚。比如推荐信,都知道是你们自己写的草稿,然后推荐人签字,而且推荐人都是你自己找的熟人或者别人好心,睁眼说瞎话。这就是为什么推荐信不能像过去一样,起决定性作用。
总体来说,推荐信属于主观材料,证明你的一切成就的材料属于客观材料。只有你完全列举了你的客观证据之后,推荐信才能帮助IO来判断这些客观证据有多重要。这样无论是客观材料,还是主观材料,都不是孤立的。你要做好,就不容易。你要想玩猫腻,很容易就被抓现行。
这样一来,推荐信的内容就需要基于客观材料出发,评价也要基于客观材料来,而不是空洞地吹嘘。好比你10次引用,即使对方咬着后槽牙帮你吹,说你是个爱因斯坦级别的人物,IO能够相信吗?
推荐信的内容,推荐信的使用,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大家要学会应对,而不是吐槽抱怨,那样然并卵。
3. NIW的要求在逐渐EB1A化。
NIW的材料是一个整体,不是瞎编乱凑。
NIW虽然要求比不上EB1,但是某种程度上,你也要按照类似的要求来举证,你处于一个可以推动行业发展的位置。如何举证呢,你要把自己的材料包装成一个整体,目的就是突出你取得了杰出的成绩。
所有的证据,都要从你取得了成绩,影响了行业,获得了行业的认可。
所有的材料,证据类型,都要互相支撑,这样就行成一个合力,而不会被IO各个击破。
争取一次性过,一旦被RFE,除非你有重磅材料,否则很难翻身。因为你如果顺着以前的思路去反驳,很难干翻IO。关于这个RFE的吵架思路,我在以前的文章讲过多次,可以去翻看。
如果你没有重磅材料,唯一可能翻盘的就是改变思路,弱化以前的举证思路,把IO的注意力从第一次的思路上引开。
总结,
无论条件强与弱,在当前这个形势,都需要认真对待材料组织。一旦被盯上,想翻盘不那么容易。